什麽是追求真理(三)上集
現在,盡本分的人都是越來越忙,就感覺時間過得太快、時間不够用,這是怎麽回事呢?其實就是因為人明白真理了,能看透許多事了,自己的責任心越來越大,盡本分越來越求真,工作越作越細,就覺得該盡的本分越來越多,所以盡本分就越來越忙了。另外,多數盡本分的人每天除了盡本分,還得讀神的話、交通真理,反省自己,臨到問題還得尋求真理解决,還得學習一些業務知識,總覺得時間不够用,每一天過得太快了,晚上琢磨琢磨一天都做什麽了,好像没做什麽有價值的事,成果不大,就感覺自己身量太小、缺少太多,巴不得身量快快長大。有些人就説,「這工作什麽時候能忙完啊?什麽時候能静下心來好好讀讀神的話,好好裝備真理?一個禮拜一兩次聚會得的太有限了,應該多聚會、多聽道,這才能明白真理。」就這樣等着、盼着,三年、五年一眨眼過去了,都感覺時間過得太快了。有的人信十多年了也談不出多少經歷見證,心裏就着急,很怕自己被撇弃,就想趕緊多裝備點真理,因此感覺時間緊迫,有許多人都是這種想法。凡是盡本分有負擔的人、追求真理的人都感覺時間過得特别快,那些不喜愛真理的人、貪圖安逸享受的人,他們就不覺得時間過得快,有的人甚至發怨言説,「神的日子什麽時候來到啊?總説工作接近尾聲了,為什麽現在還不結束啊?什麽時候神的工作能擴展到全宇啊?」説這種話的人就感覺時間過得太慢了,他們心裏對真理不感興趣,總想回世界過自己的小日子,這和追求真理的人是兩種明顯不同的情形。追求真理的人不管盡本分怎麽忙,臨到問題就能尋求真理解决,聽完講道有不透亮的地方還能尋求交通,每天都能静下心來反省自己的表現,再揣摩揣摩神的話、看看經歷見證視頻,就有一些收穫,不管盡本分怎麽忙,根本没影響生命長進,没耽誤生命進入,喜愛真理的人自然就會這樣實行。不喜愛真理的人不管盡本分忙不忙,不管臨到什麽問題,他也不尋求真理,也不願意安静在神面前反省自己、認識自己,所以不管盡本分是忙是閑,他都不會追求真理的。其實,人如果有追求真理的心,對真理有渴慕,對自己的生命進入、性情變化有負擔,不管工作怎麽忙,他也會在心裏親近神、禱告神,肯定會得着一些聖靈的開啓與亮光的,生命會得到不斷長進;如果人不喜愛真理,對自己的生命進入、對性情變化没有任何的負擔或者不感興趣,那就不可能有收穫了。反省自己有什麽敗壞流露是隨時隨地的事。比如,盡本分的時候流露敗壞了,心裏就得向神禱告,反省自己、認識敗壞性情,尋求真理解决,這是心裏的事,不影響手裏的活兒,這容不容易做到?這就看你是不是追求真理的人了。不喜愛真理的人對生命長進的事不感興趣,他心裏不考慮這些事,只有追求真理的人才願意往生命長進上用心,才能常常揣摩現實存在的問題,揣摩怎樣尋求真理解决問題。其實,解决問題的過程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。如果在盡本分中一直注重尋求真理解决問題,這樣實行幾年就能解决不少問題,那盡本分就肯定達到合格了,這樣的人敗壞流露也少多了,盡本分也有了許多真實的經歷,就能為神作見證了。那這樣的人從開始盡本分到能為神作見證是怎麽經歷過來的?就是靠尋求真理解决問題經歷過來的。所以説,追求真理的人不管盡本分怎麽忙,他都會尋求真理解决問題,都會達到按原則盡本分,也能够實行真理順服神,這就是生命進入的過程,也是進入真理實際的過程。有些人總説盡本分忙,没時間追求真理,這話就不成立了。追求真理的人不管作什麽工作,只要他發現問題就能尋求真理解决,就能達到明白真理、得着真理,這是絶對的。有許多人總以為天天聚會才能明白真理,這就大錯特錯了。明白真理不是只靠聚會、聽道就能明白的,還得實行、經歷神的話,還得有發現問題與解决問題的過程,關鍵得會尋求真理。不喜愛真理的人無論臨到什麽問題也不會尋求真理;喜愛真理的人無論盡本分怎麽忙,臨到問題也會尋求真理。所以肯定地説,那些總抱怨盡本分太忙没時間聚會,因此耽誤追求真理的人,都不是真喜愛真理的人,都是領受謬妄、不通靈的人。他們讀神的話或者聽講道為什麽不能在盡本分中實行、運用?為什麽不能把神的話運用到現實生活中?這就足以證明他們不喜愛真理,所以在盡本分中不管臨到什麽難處從來不尋求真理、實行真理。可見,這些人都是效力者。有些人也想追求真理,但素質太差,他們連自己的生活都安排不好,如果有兩三件事就不知道先辦哪件事、後辦哪件事,如果臨到兩三個問題就不知道怎麽解决了,就矇頭轉向了,這樣的人能不能够上真理呢?能不能達到尋求真理解决問題呢?恐怕達不到,因為素質太差了。有許多人都願意追求真理,結果信神十年二十年談不出一點兒經歷見證,一點兒真理都没得着,主要原因就是素質太差。人是否追求真理不在乎盡本分忙不忙、有没有時間,就看人的心喜不喜愛真理。其實,每個人的時間都那麽多,只是個人用的地方不一樣。凡是説没時間追求真理的人可能都把時間用在肉體享受上了,或者盡忙外面的事務了,没有用在尋求真理解决問題上。不務正業的人就是這樣,這就耽誤生命長進的大事了。
前兩次聚會交通了「什麽是追求真理」這個話題,也交通了這個話題涉及的一些具體内容。先來回顧一下上次聚會的内容。上次對「什麽是追求真理」下了準確的定義,然後對涉及什麽是追求真理的一些具體問題、人的一些具體表現又作了一些交通。上次聚會交通的最後一項内容是什麽?(神提出了一個問題:既然人所認為的好的、對的東西不是真理,人為什麽還能把這些東西當成是真理來追求?)既然人所認為的這些好的、對的東西不是真理,人為什麽還能把它當作真理來持守,還以為自己是在追求真理,上次針對這個問題交通了三點。第一點,人所追求的這些東西不是真理,為什麽人還能把它當成真理來實行?因為人所認為對的、好的東西在人看就是真理,所以人就把人認為好的東西、對的東西都當成真理來追求了。這是不是説清楚了?(是。)那這個問題的準確回答是什麽?人都把人認為對的東西、好的東西當成真理來持守,還認為這是在追求真理。這是不是完整回答?(是。)第二點,為什麽把人看為好的、對的東西當作真理來持守,還認為自己是在追求真理?可以這樣回答:因為人有得福的欲望,人帶着欲望與野心追求這些人認為對的、好的東西就認為這是實行真理、追求真理,這實質上就是在與神搞交易。第三點,一個人具備了正常的良心理智,他在不明白真理的情况下就會本能地選擇憑良心理智行事,就能遵守一些規條、法則、規律等等。可以説,人會本能地把良心裏認為屬于正面的、積極的、合乎人性的東西當成真理來持守,這都是在人的良心理智的範圍裏能够達到的。有許多人能在神家正常地出力,也都是因為人具備了正常的良心理智就甘願在神家效力,甘願順服神家的安排,為了得到福氣還能受苦,付上任何代價,所以人就把這些在良心理智範圍裏能達到的也當成是實行真理、追求真理了。回答這個問題主要就是這三點内容。上次咱們大略地交通了一下這三項内容,今天把這三項内容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再進行具體的、詳細的交通,解剖一下每一項内容所涉及到的問題,以及每一項内容與追求真理之間的區别或它們之間的衝突,以便讓人更準確地知道什麽是追求真理、到底怎麽實行是追求真理,這樣對于人在現實生活中達到準確地實行真理、追求真理會起到更好的推動作用。
先來交通第一項内容。第一項内容簡單地説就是針對人觀念中認為對的、好的東西來交通。為什麽要針對這項内容來交通呢?這項内容所涉及到的問題有哪些?你們先仔細想想。如果這項内容不在聚會的時候正式交通,不作具體的交通,憑你們自己揣摩或者花時間去經歷、去認識,能不能認識準確?能不能知道這項内容涉及哪些真理?能不能揣摩出來?(不能。)現在先從字面上揣摩一下「人觀念中認為的對的、好的東西」這句話,看看你們能認識到哪兒。首先,這句話裏要交通的重點内容針對的是什麽?你們看不出來嗎?這句話很抽象嗎?這裏有奥秘嗎?(針對人裏面的觀念想象。)這是籠統的説法,你舉個例子。(在人的觀念中認為,只要能撇弃花費、受苦付代價就能得到神的稱許。還有一些傳統文化,比如孝順父母、相夫教子,人也會把這些當成好的東西。)説對了一些。你們有没有抓住重點?這裏面哪幾方面是涉及這個話題的?(撇弃花費、受苦付代價。)(孝順父母、相夫教子。)對,還有没有?(還有外表的敬虔、忍耐、包容,跟法利賽人一樣。)謙卑、忍耐、包容,這涉及到一些行為的具體的表現、説法了。既然咱們要交通這方面内容,最好是拿出一些具體的説法來作具體的交通,這樣針對問題交通,人能够理解得更準確、更到位。現在你們提供不出任何的綫索,那我就直接交通吧,好不好?(好。)中國五千年文化「博大精深」,各種俗語、成語也挺豐富,還有衆多資深的「古聖先賢」,比如孔子、孟子等等,他們創造了中國儒家學説,在中國傳統文化裏占主要一部分。在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裏,一代一代的人總結出來的,有典故的或者没有典故的,來自民間的、來自名人的一些語言、詞彙、説法很多,可能是因為你們不太喜歡傳統文化,或者已經脱離了這些低俗的傳統文化,或者因為你們太年輕,對中國「博大精深」的傳統文化還没有深入地學習、研究,所以你們對這些還都不知道、不了解,這倒是好事。雖然不了解,但是人的思想、觀念被傳統文化這些東西潜移默化地薰陶、傳染,最後不知不覺地都憑藉這些東西活着。從祖上傳下來的,就是從人的老祖宗那兒流傳下來的這些傳統文化,對人怎樣説話做事、怎樣做人提出來的各種説法很多。儘管人對傳統文化的各種説法有不同的領受、不同的看法,但對這些傳統文化的東西基本都是肯定的。從這個現象上來看,影響人類生活、生存、看人看事、做人做事的源頭都是傳統文化的東西。儘管人類中各個種族所奉行的道德標準、道德準則的説法不一樣,但是大概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。咱們今天就來具體地交通、解剖一些,雖然不能把人類認為的所有對的、好的東西都説到、都解剖到,但是大概的内容基本是這些,不外乎就是追求真理的定義所涉及到的看人看事、做人做事這兩項内容,一個是看,一個是做,就是人通過觀念中認為的對的、好的東西來看待人世間的人和事,也以人觀念中認為的對的、好的東西為基礎、為根據、為準則來做人做事。那這些好的、對的東西到底有哪些呢?總的來説,人觀念中認為的對的、好的東西無非就是要求人有好的行為,好的人性道德、品質,就是這兩項。你們揣摩揣摩,基本上是不是就這兩項?(是。)一個是行為,一個是人性品質與道德。人類對于衡量人性活出以及做人的標準,基本上就制定了這兩條,一個是要求人有外表的好行為,一個是要求人有好的德行,用這兩點來衡量一個人的好壞。因為用這兩點來衡量一個人的好壞,所以衡量一個人的行為標準與道德標準隨之也就産生了,産生的同時,當然人就可能聽到對于人的德行或者行為的各種説法。有哪些具體説法,你們知不知道?比如簡單的,衡量人行為的標準、説法有什麽?知書達理,還有温文爾雅,這是外表行為方面的。彬彬有禮是不是?(是。)其餘的都大概類似,以此類推,你們就知道了哪些詞彙、哪些説法是人對行為方面的衡量標準,哪些説法是人對道德方面的衡量標準。那賢良淑德是外表行為標準還是道德標準啊?(道德品行方面的。)寬宏大量呢?(也是道德方面的。)對了,這些涉及道德方面了,涉及人的品德。涉及人行為方面的主要就是彬彬有禮、温文爾雅、知書達理等等這些説法,這些都是人觀念中認為對的、好的東西,都是根據傳統文化的説法來認為它是正面的東西,起碼合乎良心理智,不是反面事物,這裏説的是人公認的對的、好的東西。那涉及人外表行為方面的説法,除了我剛才説的三條,還有哪些?(尊老愛幼。)尊老愛幼、和藹可親、平易近人,這些都是人相對熟悉、了解的。知書達理、温文爾雅、彬彬有禮、尊老愛幼、和藹可親、平易近人,有這些表現的都是人心目中認為的好人、善人、有人性的人。人都是根據人的行為衡量人,通過一個人的外表行為來判斷這個人的好壞。看一個人有没有教養、有没有人性,值不值得交往、值不值得信賴,人都是根據傳統文化的思想觀點、根據人能看到的行為表現來判斷、辨别、衡量人。人有没有穿透物質世界的能力?絲毫没有。人只能通過行為來判斷、來辨别,通過與人交往、交談、共事來觀察、定規一個人是不是好人、是什麽樣的人。不管你衡量的時候是不是明確地用知書達理、和藹可親、尊老愛幼等等這些説法來衡量,總之,你衡量的標準基本上不外乎這幾條。人看不到一個人内心世界的時候,就是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、舉動,通過這幾條行為準則來衡量一個人的好壞、衡量一個人的尊貴卑賤,基本上就是這些。是不是這樣?(是。)從剛才總結的這幾條説法來看,人類都有哪些衡量標準?人類觀念中認為對的、好的内容有哪些?咱們先不講德行方面,先從人的行為流露出來的、表現出來的這些好的、對的、正面的東西來交通、解剖一下,看看這些東西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正面的東西。那剛才咱們所列舉出來的每一條説法有没有涉及真理的東西?有没有與真理相符的内容?(没有。)人追求做這樣的人,做有這樣行為、外表的人,他是不是在追求真理?他所追求的與追求真理有關嗎?人具備了這些行為是不是實行真理、追求真理呢?具備了這些行為表現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人?答案是否定的——不是,這是顯而易見的。
咱們先來看看知書達理這個説法。先説説「知書達理」這個詞本身的意思是什麽。(形容人比較有教養,懂禮貌。)有教養指什麽?(比較有規矩。)對了。懂哪些規矩呢?你説得越具體,你對這個事、對這方面的實質了解得就越透徹。那什麽叫懂規矩?舉個例子。吃飯的時候,長輩未坐好,晚輩就不能入座,長輩不説話,晚輩就不能出聲,留給長輩吃的東西,没有長輩許可誰也不能吃;另外,吃飯的時候不許説話,不許露齒,不許大笑,不許吧嗒嘴,也不許在盤子裏夾來夾去;長輩吃飽了,晚輩得趕緊停止用餐,站起來,把長輩送走之後才能坐下來接着吃。這是不是守規矩啊?(是。)這些規矩在每家每户、每一個姓氏的大家族裏不同程度地都有,人不同程度地都在遵守着,同時也在受這些規矩的制約。不同的家族裏有不同的規矩,這不同的規矩是誰定的呢?家族裏不同時代的老祖宗、德高望重的長輩制定的。尤其是過重大節日、重大紀念日的時候,這些規矩就顯得尤為重要,人人必須遵守,誰不遵守都不行。如果誰破了規矩,誰違反了規矩,就要受到家法的嚴厲懲處,甚至有的人還要跪祠堂。這就叫規矩。咱們剛才所説的僅僅是一個家庭或者一個家族中的一方面規矩,那這方面規矩是不是教養當中的其中一項?(是。)説一個人有没有教養,看他吃飯的表現就知道了。吃飯時,他吧嗒嘴,挑菜,還總給别人夾菜,一邊吃一邊説,還哈哈大笑,有的人還用筷子指着人説話,這些都是没教養的表現。説一個人没教養,這就意味着他在行為上就受到人的指責、質疑、鄙視。那有教養的人呢,吃飯時不説話,不嘻嘻哈哈,也不挑食,不給人夾菜,特别的規矩,人通過看他的行為表現就説這人有教養,因着他的有教養從而得到人的尊重、得到人的高看,也得到人的喜歡。這是有教養其中的一方面内容。那這個教養到底是什麽?咱們剛才説了,這個教養只與人的行為有關係。比如剛才舉的例子,吃飯時長幼有序,都得按規矩找好位置,不能坐錯,不管長輩、晚輩都遵守家族規矩,誰也不許違背,顯得人特别的規矩、特别的文雅、特别的高尚、特别的尊貴,但不管怎麽特别,總歸只是一種外表的行為。這涉不涉及敗壞性情?不涉及,這僅僅是對人外表行為的一個衡量標準。哪些行為呢?主要是人的言談舉止。比如,吃飯時不該説話,嚼飯時不該有動静,吃飯入座時還有先後順序,人平時該怎麽站、該怎麽坐,這僅僅是行為,全是外表的行為。那人對這些規矩到底願不願意持守?人對這事是怎麽想的,心裏感覺如何?守着這些窮規矩對人有没有益處,能不能給人帶來生命長進?守着這些窮規矩這是什麽問題?涉不涉及人的看事觀點、生命性情有無變化這些問題?絲毫不涉及,它僅僅涉及人的行為,只對人的行為作出了一些要求,要求人做到哪些、守住哪些規矩。不管人怎麽想,即便人對這些規矩很恨惡、鄙視,但因為家族、因為老祖宗的關係,因為家法的關係,人不得不在這樣的束縛之下活着。但是,人具體是怎麽想的,人思想裏對這些規矩是怎麽看、怎麽對待的,有什麽觀點、什麽態度,没有人去追究,只要你在這樣一個規定的範圍裏表現出好的行為,守住這些規矩就行了,你就是有教養的人了。知書達理這一條只針對人的行為作出了種種要求,它只是用來規範人的行為的,這個行為就包括人的坐姿、站姿、肢體動作以及五官的表現,眼睛怎麽看、嘴怎麽動、頭怎麽扭等等,只是在外表行為上給人一個標準,并不管人的心思、性情、人性的實質如何,這就是知書達理的標準。你具備這個標準,你就是知書達理的人了,你具備了知書達理這樣的好行為,那在人的心目中你就是讓人高看、讓人尊重的人了。是不是這麽回事?(是。)那這一條是不是針對人的行為的?(是。)這一條行為標準到底有什麽用呢?主要就是用來衡量一個人有没有教養、懂不懂規矩,與人相處能不能達到讓人尊重、高看,是否值得人敬佩,這樣衡量人根本不合真理原則,没什麽意義。
剛才主要講的是一個人的教養方面,這是知書達理其中的一條要求。那「達理」是指什麽?(懂禮貌、懂禮儀。)這有點淺,但也是一方面。「達理」是不是通情達理、講道理的意思?可不可以延伸到這方面?(可以。)懂禮貌、懂禮儀,還通情達理。那總體來看,人若具備了知書達理這方面行為,這個人整體的表現到底是什麽?你們有没有見過知書達理的人?你們家的長輩、親戚或者你們的朋友,有没有知書達理的人?他們的特點是什麽?規矩特别多,説話特别講究,不粗魯、不野蠻、不傷害人,坐有坐相、站有站姿,各方面行為讓人看起來特别儒雅,有風度,人看了都喜愛、羡慕。他們見人的面就點頭哈腰,給人鞠躬、行禮,説客套話,嚴格地遵守公共紀律、公共秩序,没有社會下層那些人的習性、痞性,整體來説,外表行為讓人看起來特别舒服、特别贊成。就是有一點很麻煩,做什麽事都有規矩,吃飯有吃飯的規矩,睡覺有睡覺的規矩,走路有走路的規矩,就連出門、進門都有規矩,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感覺特别的拘謹、特别的不自在。你不知道他什麽時候冒出一個規矩來,你不小心冒犯了,顯得你特别的魯莽、無知,顯得人家就特别的高雅,連笑都是那麽的文雅,笑不露齒,哭也從來不當着人的面哭,都是夜深人静的時候在被窩裏哭,做什麽都有規矩。這就叫家教。這類人生活在禮儀之邦,生活在大家族裏,規矩特别多,特别地有家教。知書達理這類好行為,不管怎麽説,它都是一種行為,是人通過生長環境的薰陶,也藉着對自身行為的高標準、嚴要求而逐漸打磨出來的一種外表的好行為。不管這種行為對人的影響是什麽,總之,它只涉及人的外表行為,而這種外表的行為儘管被人認為是好的行為,人所嚮往、認可的一種行為,但是它與人的性情是兩碼事。外表的行為再好也掩蓋不了人的敗壞性情,外表的行為再好也不能代替人敗壞性情的改變。即便一個知書達理的人他的行為特别地規範,特别地讓人尊重、讓人高看,但是當他的敗壞性情流露出來的時候,他的好行為起不到任何的作用。不管他的行為是多麽高尚、多麽成熟,當他臨到涉及真理原則的事時,他的好行為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,也不能促使他更明白真理,同時還會因着他觀念中認為知書達理是正面的東西,然後把這些東西當成真理來衡量、質疑神所説的話,他會根據知書達理這個説法來衡量他自己的言行舉止,這也是他衡量人的標準。再來看「什麽是追求真理」這個定義——看人看事、做人做事都以神話語為根據,以真理為準則。那知書達理這一項外表行為的標準與神的話語、與真理有没有一點關聯?(没有。)不但没有關聯,而且是有衝突的。它們的衝突在哪兒?(這些説法只讓人注重外表的好行為,而忽略了人裏面的存心與敗壞性情,讓人被這些好行為迷惑,不去反省自己心思意念裏的東西,也看不透人裏面的敗壞性情,還能根據人的行為盲目地羡慕人、崇拜人。)接受傳統文化的説法就會産生這樣的後果。所以人看見了這些好行為的表現就會寶愛這些好行為,他首先認為這些行為是好的、是正面的,在當成正面事物的基礎上把它當成真理來對待,然後他就以這個為準則約束自己、衡量别人,以這個為根據看人看事,同時也以這個為根據去做人做事,這是不是與真理就有衝突了?(是。)先不説知書達理這個説法是不是迷惑人的,就説這個説法的本身,「知書達理」這四個字又文雅又高尚,人都喜歡這個説法,在以這個説法為對、為好、為準則的基礎上,他會以這個説法來衡量人、來看人看事,同時也以這個説法為標準來做人做事。比如,他衡量一個人好壞,他不根據神的話,他根據什麽?「這個人是不是知書達理啊?外表的行為有没有教養啊?懂不懂規矩啊?懂不懂尊重人啊?有没有禮貌啊?跟人説話的時候是不是有謙卑的態度啊?有没有孔融讓梨這樣的好行為啊,是不是這樣的人哪?」他提出這些疑問、這些看法的根據是什麽?首先就是根據知書達理這一條準則。他以這個為準則對不對?(不對。)為什麽不對?很簡單的一句話你們答不上來了。因為神不是這麽衡量的,神没讓人這麽衡量,人要這麽衡量,這就是錯誤。人如果這麽衡量一個人、衡量一件事,如果以這個為標準看人看事,這就是違背真理、違背神話的,這就是傳統觀念與真理的衝突,是不是這麽回事?(是。)神讓人根據什麽衡量人?根據什麽看人看事?(根據神的話。)根據神的話看人。具體地説,就是根據神所説的來衡量人有没有人性,這是其中一條,另外,根據這個人喜不喜愛真理、有没有敬畏神的心、能不能順服真理。這些是不是具體内容?(是。)那人衡量一個人的好壞是根據什麽?就是有没有教養、懂不懂規矩,吃飯是不是吧嗒嘴、是不是好挑食,吃飯時是不是先等長輩入座自己再入座,等等,用這些來衡量。那這些是不是用知書達理這個行為準則來衡量的?(是。)這麽衡量準不準確呢?符不符合真理?(不符合。)很顯然是不符合真理的。那這麽衡量最終的結果是什麽?就是他看誰知書達理就認為這個人是好人,如果讓他交通真理,他就總用那些家規、家教、好行為來澆灌别人,給人灌輸這些東西,最終的結果就是,他把人都帶到好行為裏了,而人的敗壞實質絲毫没有改變,這種做法就是遠離真理、遠離神的話。這樣的人只具備了一些好行為,那這人裏面的敗壞性情能因着好行為得到改變嗎?能達到順服神、忠于神嗎?遠遠達不到。這些人都成什麽人了?只有外表好行為但根本不明白真理也不能順服神的法利賽人,是不是這麽回事?(是。)你看法利賽人的外表不就是無可挑剔嗎?守安息日,在安息日什麽也不做,説話彬彬有禮,特别懂規矩、守規條,特别地有教養,文化知識也特别高,就因善于偽裝、絲毫不敬畏神,還能論斷神、定罪神,最後就遭到神的咒詛了,神把他們定性為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,都是作惡的人。同樣,用知書達理這種好行為作為做人做事準則的一類人,很顯然不是追求真理的人,當他們用這條規矩去衡量人、去做人做事的時候,當然也不是在追求真理,當他們評價一個人、評價一件事的時候,他們評價的標準、根據也不是合乎真理的,而是與真理相違背的。他們注重的只是人的行為、只是人的做法,并不注重看人的性情、實質,他們不是根據神的話語、不是根據真理,而是根據傳統文化中知書達理這樣的行為標準來衡量的,衡量的結果就是,只要人有了外表知書達理這樣的好行為,那就是好人,就是合神心意的人。當人有了這樣一個定性之後,很顯然人是站在了真理與神話語的對立面。他們越用這條行為準則來看人看事、做人做事,結果越使他們遠離神的話、遠離真理,但他們還樂在其中,還認為自己是在追求真理。他們守住了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好的説法就認為是守住了真理、守住了真道,但是不管他們怎麽持守,不管他們怎麽堅持,最終他們對神的話語、對真理没有任何的經歷、體驗,對神没有絲毫的順服,更産生不出對神真實的敬畏,這就是人持守諸如知書達理這樣的好行為的結果。人越注重好的行為,越注重活出好的行為,越注重追求好的行為,那人離神的話就越遠,離神的話語越遠,人就越不能明白真理,這是自然而然的事。人的行為變好了就能代表性情變化嗎?你們有没有這方面體驗?你們是不是曾經也不自覺地追求過做知書達理的人?(是。)因為人心裏都明白,做一個知書達理的人,在人中間顯得特别的尊貴、高尚,讓人器重,是不是這樣?(是。)那具備這些好行為應該不是壞事,但是有了這些好行為、好的表現能解决人的敗壞性情嗎?能避免人做壞事嗎?如果不能,那這種好行為又有什麽用呢?只是看着好看,却不中用啊。有這種好行為的人能順服神嗎?他能接受真理、實行真理嗎?顯然不能,好行為代替不了人實行真理。就像法利賽人,行為都挺好,都挺敬虔,但他們是怎麽對待主耶穌的?誰也想象不到,他們竟然能把人類的救主釘在十字架上。所以,只有外表好行為却没有得着真理的人是很危險的,還能照樣抵擋神、背叛神。如果看不透這一點,照樣還能受人的好行為迷惑。
灾難陸續降下,主再來的預言已經應驗,你想迎接到主得着進天國的機會嗎?誠邀渴慕主顯現的你參加我們的網上聚會,幫你找到路途。點擊按鈕與我們聯繫。